faq

遇上問題也不要放棄

1.
靜觀是什麼?

靜觀減壓課程創始人Jon Kabat-Zinn博士認為,靜觀(Mindfulness)就是有意識地以中立的態度去留心當下一刻,即是食飯、閱讀、行路,甚至一呼一吸之間的任何時候。

 

要控制自己的腦袋,其實並不容易。對自己的負面評價、以往的創傷記憶或擔心未來等等的困擾如果慣常出現,而我們又毫不察覺的話,我們就會被這些念頭牽引,分不開事實和想法,令我們的思想不知不覺被自己的情緒影響。我們的身體反應、情緒及想法是互動的,透過靜觀,我們學習訓練自己的專注力,觀察自己的身體感覺、情緒及想法,並把自己帶回當下一刻,學習平靜如實地觀察此時此刻。

2.
靜觀只是一種放鬆和專注技巧?!

放鬆只是靜觀練習的一種良好副作用,不是目的。當您觀察身體狀態時,可能會感到疼痛和不適。不過無論感受是好是壞或者沒有感受,練習時專注或者分心,都無問題。透過了解身心的反應,學習平靜地接納它們的存在和變化,就是靜觀了。

3.
靜觀等如進入無意識狀態,好似催眠一樣?

錯!事實上透過練習靜觀,逐漸掌握觀察的能力後,我們會變得更有意識,更清楚自己的感受、思想和身體反應。一般人覺得靜觀神秘,源於靜觀本身不能只靠語言或文字解釋。靜觀不難理解,只是需要親身體驗和練習才能明白。正如學跳舞或踩單車,很難用文字解釋舞步和平衡方法,唯有通過親身試驗,才能理解當中概念。

4.
靜觀=逃避現實?!

剛剛相反,靜觀其實是教您如何面對現實。練習靜觀,我們會如實觀察這一刻出現的身體感覺、想法及情緒,然後如實接受它們。當體會到所有感受、思想和情感,無論好壞都是瞬息萬變,我們就會慢慢學識欣然接受甚至超越它們。透過如實地觀察自己的煩惱,然後完全接受,您會變得更有智慧去回應現實情況。

1.
無時間練習?

即使您每日練習的時間比我們建議的時間短,只要您持之以恆,最終都可以將靜觀培養成一種生活態度,這亦是靜觀訓練的目的。不過,由於靜觀本身不帶有任何目的和期望,練習時記著要放下追求效果的心態,自然能事半功倍。

2.
一定要在安靜環境練習?

找到安靜環境專心練習,當然最好。不過很多時候,噪音是難免的,這時您可以反客為主,視這些聲音為寶貴的練習機會,藉此觀察自己在遇上困難時的反應、想法和感受,從而幫助自己培養靜觀的態度去處理生活上的困難。

3.
「我感受不到身體有任何感覺。」又或者「我覺得身體某部份很不舒服,接受不了,更會被這些感覺牽引去想東想西。」

恭喜您,您已經成功做到靜觀的第一步︰觀察當下的體驗。接下來您可以繼續練習,學習接納不同的感受和經驗。如果感覺良好,接納它是好的;如果感覺較差,就接納這種不太好的感覺;如果沒有特別感覺,就接納自己沒有特別感受的感覺。觀察經驗時,我們的腦海會遊蕩,這都是自然的反應,只要坦然接受它們的存在,不加批判就可以了。

4.
開始練習不久,就不知不覺睡著了……

這對初學者來說非常普遍。練習時睡著其實反映了身體需要,它可能太缺乏休息了。您無需怪責自己,把它視為一次學習經驗就好了。

我們鼓勵您每日最少練習一次。剛開始時,您會發現瞓著的時間比觀察身體感覺的時間還要多。不過,若您持之以恆繼續每日練習,您會發現瞓著的時間會慢慢減少,也就表示您正在加強對身體的觀察力了。您亦可在練習時嘗試張開眼睛,又或者坐著練習,或每日於不同時間練習,看看哪個方法或時段自己較容易專注。

5.
練習太悶和無聊了……

「悶」和「無聊」都是一種感受,可作為練習期間的觀察對象。您可以嘗試觀察「悶」這個感覺,留意它幾時出現,維持多久才消失。

6.
練習期間我經常分心,我很努力叫自己專心並專注呼吸,但過一陣我的腦袋又飄到其他地方。

靜觀不是要停止或抑制思想,因為這樣只會適得其反。靜觀練習時分心,例如發現自己正在解釋或批判某件事,您只需要注意和接納自己分了心,再溫柔地提醒自己慢慢回到當下的練習,重新專注呼吸就可以了。

7.
我覺得自己表現很差,留意呼吸這樣簡單的事情我都做不來。其他人是否很容易做到?我一定要再努力一點。

很多人剛開始練習時都會有類似情況,您只要盡量留意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和想法,用友善、溫柔和包容的態度去留意呼吸就可以了。如果您發現有自責或批評自己的想法,您只需要平和地去留意這些想法,然後慢慢重新專注呼吸,繼續練習。

8.
觀察念頭時遇到困難怎辦?

要不受念頭牽引,首先要學習觀察念頭。在第二週的靜觀課程中,我們學習了靜坐練習。到了這個星期,我們將學習通過靜坐去觀察念頭。當您嘗試觀察念頭時感到困難的話,可以先嘗試觀察隨著念頭而來的情緒和感受,或與念頭有關的身體感覺,就如第二節的身體掃描練習一樣,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當下的感受,觀察它們幾時出現,幾時消失。無論感覺強弱,都可以如實觀察它。過程中您可能會觀察到之前沒有留意的身體感覺、情感和念頭,更清晰地觀察到它們之間的關係。透過靜觀練習,我們學習辨別念頭只是腦海的想法而非事實,我們有自由去選擇不去回應,不盲目跟隨它。

9.
練習時身體有些部份很痛,怎辦?

練習時身體有部位感到疼痛,可以嘗試利用觀察呼吸來幫助。您可以想像自己從正在掃描的身體部位(例如腳部),先吸入空氣,再由這個部位呼出空氣。如果疼痛的感覺(例如腰痛)強烈,將您的注意力拉開令您難以專注腳部時,只要觀察自己分了心,嘗試把專注力再帶回腳部就可以了,直至完成掃描身體各個部位。過程中您要用心關注每個被掃描部位的感覺,以及當中出現的念頭或感受,但無需理會念頭的內容,只要專心把呼吸帶到每個被掃描的身體部位就可以了。

 

另一個進階的解決方法,就是直接專注於不適的身體部位。如果疼痛太劇烈讓您無法專注其他部位的話,您可以選擇暫停掃描全身,單純地將空氣吸入最痛的身體部位,再從那個部位將氣息呼出。嘗試想像呼氣是個渠道,將該部位的不適釋放到身體外,您可以讓身體自行決定釋放的幅度。這樣您就可以同時專注於此時此刻的每個呼吸,亦照顧到身體最不適的位置。記著要在練習的過程中保持接納和關懷的態度,放下改變的期望。

10.
練習時坐了一會,我的背部開始酸痛,令我很難集中精神,不過最後總算能撐到完成練習。

靜觀練習不是耐力測試,所以您無需忍受身體不適的感覺。如果情況許可,您可以先留意及觀察身體不適的部位,用包容的態度感受不適的感覺後,才選擇專注地轉換姿勢,讓自己舒服一點。

11.
靜坐練習沒有用,因為我不開心的感覺並沒減少。

練習時,不愉快的感覺或會改變,亦有可能保持不變。我們練習的目的並非要改變自己的感受,因為一旦嘗試去改變,就代表我們在抗拒這些感受。抗拒的態度才是延續痛苦的真兇,而非不愉快的感受本身。真正要改變的,其實是我們跟這些感受的關係。練習時不妨嘗試容納這些不愉快的感受,觀察它們。看看它們有什麼變化。

1.
在靜觀不同事物時,我可以觀察事物哪些特徵?
  • 聲音:音量、音高、聲調、持續時間
  • 物件:顏色、形狀、質地、動態
  • 感受:自己的任何情感、情感強度,對事物的喜惡
  • 念頭:念頭的內容、何時出現、何時消失、相關的身體感覺、伴隨的情緒
在各種靜觀練習裏,您可以嘗試觀察和形容不同事物各方面的變化。例如靜觀呼吸時,可以留意呼吸的快慢、深淺、呼吸時身體的變化、當時的心情和思想等;練習靜觀站立和步行時,可以觀察身體不同部分的感覺和身體重量的轉移等變化。這些靜觀練習令我們發現,無論聲音、呼吸或身體感覺,此起彼落生生不息,繼而令我們留意身邊每一樣事物,其實都在不斷變化中。
2.
靜觀進食的練習,如何幫助我了解情緒、想法及身體反應的關係?如何令我身心健康?

靜觀進食練習令我們意識到,只要轉變一下對事情的專注力,由食不知味變成專心一意地進食,就會產生不同的經驗。同樣道理,遇有不快情緒,我們不一定要逃避,只要轉變一下專注力,便可以作客變主場,由迴避變為如實觀察,與不快情緒和經歷建立截然不同的關係,更可以放開懷抱去感受不同經驗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這個練習也示範了靜觀如何幫助我們留意平日忽略的事情,日常生活很多時候我們都自動波操作,例如進食的時候,不知不覺間就忽略了當下的經驗,更被思想帶到其他地方遊魂。靜觀進食的練習可以訓練我們回到當下,專注此時此刻的經驗和感覺。

3.
靜觀聲音練習中,我要觀察什麼?

靜觀聲音練習以周圍環境的聲音為觀察對象,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︰

  • 組成聲音的基本部分,例如音量、音高、聲調和持續時間。
  • 聲音何時出現,維持多久,何時慢慢消失。
  • 自己將聲音分為「喜歡」或「討厭」的傾向,以及趨向追求喜歡的聲音而逃避討厭聲音的習慣。當觀察到這個傾向後,不妨溫柔地叫自己重新如實觀察原本的聲音。

 

靜觀聲音練習令我們明白聲音其實不停變化。任何事物和感覺也就如聲音一樣,都在不斷變化當中。

4.
如何應用靜觀站立及靜觀步行於生活當中?

靜觀站立和靜觀步行是將靜觀融入生活的最佳途徑,因為日常生活隨處都是練習靜觀站立的大好機會:

  • 等巴士、地鐵或渡輪時
  • 搭交通工具站立期間
  • 等車立、等位食飯、超級市場排隊等俾錢,以至女士輪候洗手間期間
  • 學校集隊及早會等

 

平日靜觀步行的練習機會也很多,例如︰

  • 返工放工行去巴士站、地鐵站及公司期間
  • 從座位行去上司房間
  • 從座位行去洗手間或茶水間
  • 從車立口行去屋企門口
  • 從廚房行去客廳
  • 閒時散步或行山期間
1.
颱風或暴雨警告之安排
  1. 當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信號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發出時,當日餘下所有課堂/活動將會取消。
  1. 若改掛八號以下風球,三小時後開始的課堂/活動將如常進行。
2.
報讀工作坊後可否取消報名?
一經報名,除非有關課程/活動取消,已繳學費不能轉讓或退還。
3.
活動報名人數不足的安排情况

假若本課程/活動報名人數不足,本會有權取消該課程/活動及儘量安排類似課程/活動。如本會最終未能安排類似課程/活動,已繳之學費將會以支票及郵寄退還。

4.
如課堂因導師生病或惡劣天氣情況下取消
凡課堂因導師生病或惡劣天氣情況下取消,本會將安排補課。如參加者不能於指定時間參加補課,則有關課堂/活動的學費將不會退回。如本會無法安排補課,則有關課堂的學費將會退回。
5.
失眠篇 / 飲食篇 / 痛症篇的參考文件資料(1/4)

Garland, S. N., Carlson, L. E., Stephens, A. J., Antle, M. C., Samuels, C., & Campbell, T. S. (2014). 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compar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comorbid with cancer: a randomized, partially blinded, noninferiority trial.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, 32(5), 449-457.

 

Gross, C. R., Kreitzer, M. J., Reilly-Spong, M., Wall, M., Winbush, N. Y., Patterson, R., & Cramer-Bornemann, M. (2011). 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versus pharmacotherapy for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. EXPLORE: 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, 7(2), 76-87.

 

Kabat‐Zinn, J. (2003). Mindfulness‐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: past, present, and future. Clinical Psychology: Science and Practice, 10(2), 144-156.

 

6.
失眠篇 / 飲食篇 / 痛症篇的參考文件資料(2/4)

Kabat-Zinn, J. (2013). Full catastrophe living, revised edition: how to cope with stress, pain and illness us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. Hachette UK.

 

Klatt, M., Norre, C., Reader, B., Yodice, L., & White, S. (2017). Mindfulness in motion: A mindfulness-bas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tress and enhance quality of sleep in scandinavian employees. Mindfulness, 8(2), 481-488.

 

Kristeller, J., Wolever, R. Q., & Sheets, V. (2014). Mindfulness-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 (MB-EAT) for binge eating: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 Mindfulness, 5(3), 282-297.

 

Lauche, R., Cramer, H., Dobos, G., Langhorst, J., & Schmidt, S. (2013).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of 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the fibromyalgia syndrome.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, 75(6), 500-510.

7.
失眠篇 / 飲食篇 / 痛症篇的參考文件資料(3/4)

Miller, C. K., Kristeller, J. L., Headings, A., & Nagaraja, H. (2014). Comparison of a mindful eating intervention to a diabetes self-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mong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. Health Education & Behavior, 41(2), 145-154.

 

Veehof, M. M., Oskam, M. J., Schreurs, K. M., & Bohlmeijer, E. T. (2011). Acceptance-based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PAIN®, 152(3), 533-542.

 

Winbush, N. Y., Gross, C. R., & Kreitzer, M. J. (2007).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sleep disturbance: a systematic review. Explore: 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, 3(6), 585-591.

 

8.
失眠篇 / 飲食篇 / 痛症篇的參考文件資料(4/4)

Zhang, J. X., Liu, X. H., Xie, X. H., Zhao, D., Shan, M. S., Zhang, X. L., & Cui, H. (2015). 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 older than 75 years: a randomized, controlled, single-blind clinical trial. EXPLORE: 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, 11(3), 180-185.

您好,

Terms and Conditions

  • 1. tnc01 tnc01 tnc01 tnc01 tnc01 tnc01 tnc01
  • 2. tnc02 tnc02 tnc02 tnc02 tnc02 tnc02 tnc02
  • 3. tnc03 tnc03 tnc03 tnc03 tnc03 tnc03 tnc03
  • 4. tnc04 tnc04 tnc04 tnc04 tnc04 tnc04 tnc04
  • 5. tnc05 tnc05 tnc05 tnc05 tnc05 tnc05 tnc05

您在遇到困擾時仍然能保持冷靜的去應對。

但是

您傾向忽略生活中的各種感受,建議您放慢生活,培養留意五官的各種感受,例如:味覺、聽覺、觸覺、視覺、嗅覺等,讓自己真正地感受生活。